![]() |
|
閻愯顒濇稉瀣祰濮濄倝銆夎箛顐e祹閺傜懓绱�閵嗏偓閻戭參妫弽蹇曟窗閿涳拷濮樻垳瀵岄悽鐔告た娴兼艾顕悡褎顥呴弻銉︽綏閺傦拷 |
标题:创办独立学院强化办学机制创新与教育资源优化 | ||
独立学院自1999年正式创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迅速发展,至今已有318所,在校生人数达186.6万人,承担了约1/3的本科扩招任务,[1]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创办具有特定的背景,它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办学机制创新与教育资源优化是独立学院创办的初衷,也更是其办学优势所在。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8号文件和2008年发布的26号令都强调要引导独立学院发挥办学优势,注重办学特色,规范办学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要获得强盛的生命力,应积极探索,实现办学机制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优化。 一、独立学院: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有益探索与教育资源的必要补充 创办与发展独立学院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办学机制创新和教育资源的优化。 1.创办与发展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有益探索 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包括高等教育办学_、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内容。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与传统的公办高校和一般民办高校不同。在举办方式上,独立学院由公办高校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在运行机制上,独立学院按民营机制运行,其办学经费、师资来源、专业设置高度市场化;在管理机制上,独立学院管理制度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合作方参与独立学院的重大决策、监督和领导;在治理结构上,独立学院有更多的市场力量介入,实行多元主体联合治理。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发展趋势是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并存。[1]创办和发展独立学院有利于改革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改革高校日益行政化的运行机制,真正强化其学术主导性、教师主体性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改革高校内部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和低效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机构精干、人员优化、按劳分配、灵活有序、相对稳定又动态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29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3)独立学院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一是大部分独立学院仍然沿袭传统、单一的行政力量治理模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参与不够,权力集中和膨胀的弊病依然存在;二是许多独立学院过于依赖母体高校,对于母体高校的指令惟命是从,使得独立学院内部治理不能实现“相对独立”;三是内部运行机制依然僵化,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四是虽然也有一些社会投资方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但由于市场力量主导独立学院内部治理的力量过于强势,往往容易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办学行为的扭曲和逐利性,使得独立学院面临沦为人才作坊的危险;五是院长无力负责、无权负责、无法负责,在办学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远未充分发挥。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独立学院一要坚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二要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独立学院特征之一就是“优”,即优质资源,这种资源来自两方面的组合。一是现有的公办高校,他们有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资源,也有好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社会力量,他们有好的资金、资源、办学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民营机制与活力,这两种资源结合在一起,能形成独特优势。[4]然而,尽管独立学院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但其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还不够合理,配置效率依然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 (1)教育资源产权不清晰,资源投入和组合缺乏稳定性。产权是最基础的制度属性,产权的性质及其结构内在地规定了资源的配置及其治理模式。产权明晰是独立学院规范办学的制度保障,也是明确合作各方权益和责任的必要前提。目前,由于独立学院投资方的非唯一性,使得独立学院教育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不够明确。在2005年的教育部独立学院专项检查中,30%的独立学院没有办理独立法人资格证书,[5]这就意味着至少有30%的独立学院教育资源产权归属不清晰。而且,独立学院在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品牌、知识产权等资源方面与母体高校共享,而这些无形资源的产权更是难以确定和评估。教育资源产权的不清晰,必然导致所有权和剩余分配的模糊,使合作各方无法形成清晰、明确而稳定的预期,挫伤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导致资源投入和组合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机制,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2)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从“软件”资源的投入来看,独立学院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来自于母体高校,只有极少部分来自社会,民营机制、社会声誉、市场监督等软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硬件”资源构成来看,一般独立学院注重的是校园基地建设、教学办公楼面积大小等,而对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文化设施等则投入较少,造成基本硬件资源结构不合理;从学科与专业资源结构来看,独立学院都热衷于建设热门学科与专业,如经济类、信息类等学科和专业,而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专业则比较忽视,导致学院内涵不足;从“硬件”与“软件”的结构来看,不少独立学院“硬件”设施改善较快,而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培育、学术活动开展等却投入极少。总之,一些独立学院建设中有形的东西较多,而无形的灵魂性的东西较少,缺少一种大学精神的培育,给人一种“软件”不足“硬件”补的印象。 (3)教育资源层次偏低。目前,相当多的独立学院教学基地是母体高校划出一小块校区或由母体学校兼并中专、高职学校的校园而形成,这些教学场地基础设施档次低,教学设备差,不能达到开办高等教育所需的基本办学条件;有的独立学院远离母体学校,缺乏母体高校浓郁校园文化的熏陶,不能共享母体学校深厚的校园文化资源。在师资配备上,部分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是由母体高校相关专业剩余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一般的教师组成,师资结构良莠不齐。少数独立学院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人员不齐,不是真正的教育家在办教育。 (4)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很多独立学院在吸收母体学校和社会资源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高效的管理协调功能,没有实现“去粗取精,内外配合,优化配置,整合共享”,一味地求大、求高、求全,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之合作方、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三方缺乏规范的责权利配置关系,摩擦不断,造成管理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三、回归创办初衷:独立学院办学机制创新与教育资源优化 要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回归到创办独立学院的初衷,实现办学机制创新和教育资源优化。 1.促进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1)理顺举办者、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举办权、经营权相分离。有学者呼吁,普通高校办出来的民办学校要紧紧掌握在教育家手中,才能长治久安。[6]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明确地把独立学院的举办者界定为公办普通高校,而把社会投资者界定为合作者,这就要求社会投资方不能过多干预独立学院办学的具体事务。实际上,社会投资方直接管理独立学院的办学事务,会导致办学行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而母体高校直接管理独立学院的办学事务,也会导致独立学院自身办学特色难以形成。所以,应理顺独立学院举办者、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主办者主要是进行宏观决策和指导,所有者主要是通过董事会发挥影响力,独立学院日常的办学行为与管理事务应委托给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办学理念的教育家来执行。 (2)完善董事会制度,优化运作机制。独立学院运作机制的优化,核心是理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完善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科学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明确独立学院举办各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并建立科学的议事规则、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明确各方决策权限。其次,要强化独立学院管理者在办学实践中的自主权,提升独立学院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 ……(未完,全文共6990字,当前只显示336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创办独立学院强化办学机制创新与教育资源优化) 上一篇:县商务局商务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下一篇:关于扩大鞋类产品出口的对策与建议 相关栏目:教育 学校 |
| |||
杩斿洖棣栭〉 | 璁句负棣栭〉 | 鍔犲叆鏀惰棌 | 鑱旂郴绔欓暱 | 棣栭〉鐧婚檰 | 浼氬憳娉ㄥ唽 | 娆㈣繋鎶曠ǹ | 浠e啓鏂囩珷 | 鏈珯甯姪 | 姹囨鏂规硶 |
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戒俊鎭骇涓氶儴ICP澶囨搴忓彿锛�閯侷CP澶�18027574鍙�-2 Copyright © 2002-2025 蹇枃缃� 璇疯浣忔湰绔欏煙鍚�fanwy.cn 鏈珯浼氬憳瀹㈡湇锛氳儭鑰佸笀 浼氬憳瀹㈡湇寰俊鍙凤細fanwycn 銆栦唬鍐欎笓鐢ㄥ井淇″彿锛歐912986銆€浠e啓涓撶敤QQ锛�524523809銆€浠e啓涓撶敤閭锛歾youxian@126.com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