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模板)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模板) *县区**局 内部控制制度汇编 二0一六年十月 内部控制制度汇编说明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的文件精神,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制定*县区**局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本汇编包括总则、内部控制基本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决策机制制度(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可能还有更细的管理办法、细则等,如风险评估办法、基本制度中涉及的决策机制的办法、信息内部公开办法),对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作出了规定,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促进本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订本制度体系。 第二条 制定本制度体系的目标: 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使用有效; 3、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4、合理保证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5、合理保证提高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条 建立本制度体系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 3、制衡性原则 4、适应性原则 第四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总责。 第五条 本制度体系包括: 1、内部控制基本制度; 2、预算管理制度; 3、收入管理制度; 4、支出管理制度 5、政府采购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42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第十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第十一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重大决策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对业务复杂、专业性强的经济活动实行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单位领导班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组织机构设置的效率和效果,并跟进业务的发展变化考虑是否需要更新。 第十二条 内部控制的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 第十三条 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包括: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资产采购;基本建设项目;重大外包业务;对外投资和融资业务;重要资产处置;信息化建设;预算调整。 第十四条 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形成书面决策纪要,如实反映议事过程及每一位议事成员的意见。将不同的意见记录在案,并要求议事成员进行核实、签字。将决策纪要及时归档并进行妥善保管。 第十五条 追踪决策的落实,对决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实行跟踪。 第十六条 对单位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决策程序和不按决策执行业务的人员,根据相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七条 设置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岗位;决算编制岗位;绩效评价岗位;资金管理岗位;票据管理岗位;账户管理岗位;印章管理岗位;采购及验收管理岗位;资产保管岗位;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岗位;债务管理岗位;合同管理岗位;档案管理岗位;信息系统管理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 第十八条 对单位上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对上述岗位实行定期轮岗。 第十九条 对单位上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考核,把好入口关。对应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条 对单位上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对关键岗位人员每年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第二十一条 对上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岗定人,以岗定责。 第二十二条 建立单位员工行为守则。 行为守则包括对利益冲突处理、b_m、公平公正、单位资产的保护和适当利用、差旅招待费用处理、遵守法律法规等事项的要求,并制定针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政策,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违规行为。 单位领导班子每年复核单位的行为守则,以确保法律法规的相关修订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得到适当反映。当对行为守则作出修订时,会通知所有干部职工。 第二十三条 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会计机构建立和人员配备; 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按法定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信息; 财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所有的重大财务事项通过财务报告和内部备忘录向单位领导班子和/或内部审计机构汇报,以使得这些事项得到及时调查和解决。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沟通,相互协调。 第二十五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内部信息公开的制度。 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深化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基础工作,建立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和细化信息公开内容,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创新信息公开方式,做到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全覆盖。 设置单位意见信箱,收集单位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成立信息中心(或办公室),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建立用户管理制度、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信息系统安全b_m和x_m责任追究制度 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二十七条 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 配合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对本部门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 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认真执行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 加强对本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监控。 做好内部控制执行的其他有关工作。 第二十八条 内部监督评价部门(审计部门,或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职责 研究制定监督内部管理制度。 组织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及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做好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其他有关工作。 对有关问题直接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每年对内部监督评价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 第三章 预算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认真编制部门预算,成立预算管理部门,作为专门履行预算管理职能的决策机构。 第三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必须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编制的部门预算要及时上报财政部门,一经核定,应严格执行。 第三十一条 单位必须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 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三十二条 重大预算项目必须采取立项评审方式。 第三十三条 单位必须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_作用。 第三十四条 单位必须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第三十五条 执行申请必须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财政部门审批,审批通过以后,财务部门才能办理资金支付业务。 第三十六条 业务部门借款申请或报销申请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审批完成后,办理具体的资金支付业务。 第三十七条 单位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开展预算执行分析,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十八条 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第三十九条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四章 收入管理制度 第四十条 单位必须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各项收入、经费、 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一条 对收入业务实施归口管理,明确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各项收入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严禁私设“小金库”。 第四十二条 严格 ……(未完,全文共10220字,当前只显示369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模板)) 上一篇:强化责任汇聚合力全面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 下一篇:在政府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栏目:政府 人事 行政 规章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