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课: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
党课: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同志们: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围绕这一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的重要论述。科技自立自强即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是基于“目标—过程—结果”逻辑链条的有机统一和整体协同。目前,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等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在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阐发和系统性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认真学习和深入考量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充分把握这一思想在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原发性创新三个层面的要义阐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继创性贡献 所谓继创性贡献,就是强调“继承+创新”的认知模式,“是在继承既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实现所谓从1到2的发展。”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赋予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以崭新内涵。 (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术语,但从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出发,就“科学”“技术”等内容展开深刻探讨与理论剖析,同样表达了重视科技和发展科技的核心要义,为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早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自身矛盾的论述中指出,“人类支配的生产力是无法估量的”,以“资本、劳动和科学的应用,可以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无限地提高”的说明,也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直接生产力,是创造物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53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三)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于“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回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自然科学两面性作用的现实出发,看到了“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的积极价值。恩格斯也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的观点,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肯定,进一步回答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现实场域中,列宁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阶级斗争等问题的论述基础上,强调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成为每个人平等享用的财产。中国共产党人对“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等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强调以实体工业为载体的科技发展对人的解放的现实意义,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导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不仅有效破解了科技异化的发展难题,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着力于绿色科技、人文科技等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即是说,为凸显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孤立地就科技谈科技,而应该将科技创新与人的需要、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文的融合互补,由此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深沉人文意识与深厚人文情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科技领域的继承和创新。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集创性贡献 所谓集创性贡献,就是强调“集成+创新”的认知模式,“是对原本由不同主体或不同领域的思想观点做大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融合效应,实现所谓1+1>2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有机统一;从核心较量来看,“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实现自立基础上的自强和自强过程中的自立,由此形成科技自立自强各要素间的高效联动与整体协同,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技根基。 (一)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与相互支撑性。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一体化谋篇布局与整体推进,是科学高效地支撑与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1.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聚焦战略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从国家战略的_与系统谋划的角度,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和一体推进的战略价值。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都有各自中心任务和重点领域的内容侧重,其内部遵循着一整套完备而有效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规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需要,三大战略在根本方向和目标导向上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以多元联动为基础,形成多维交互融合的一体化协同。这就要求在实施战略谋划与采取路径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三者高效联动与整体协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为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力保障。 2.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支撑性。具体而言,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定位。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个人的知识技能增进、思想观念塑造和生产技能提升具有积极价值,在三者之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凸显出科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和无可比拟性。科技为教育带来内容变革、为人才提供实践载体,在三者之中承担着动力源功能和关键性角色。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在三者之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提供根本性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质言之,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从而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地发展高质量教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关于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时代回答。“自立”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生存力的集中体现;“自强”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竞争力的深刻彰显。生存力与竞争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体两面。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强调了人才支撑的根本落脚点。人才是引领,人才是驱动,就是强调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概言之,通过深刻阐发和全面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最终实现对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的根本把握,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基本遵循。 (二)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核心较量来看,科学技术作为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未完,全文共9918字,当前只显示397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党课: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关于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乡镇正科级干部述职报告 相关栏目:党课教案 开学 学习体会 学习材料 科技 综合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