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终止经营后,应当在法定时间内进行清算,这是企业注销前的必经程序。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执法力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许多企业在终止后并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和注销。 这些企业的存续状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名存实亡。这类企业往往已经不具备独立的财产、管理人员和经营场所。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被吊销营业执照,其年检手续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27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管部门或者其股东等对企业负有清算之责的单位(以下简称清算主体),对企业承担清理和其他相关责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法院无权要求其上级主管部门对该企业的财产进行清算。主要理由是,法院的执行工作应当完全依照判决书进行,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其股东并非案件当事人,判决书更没有判令其承担义务,这种做法缺乏法律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歇业后,应当办理清理和注销手续,这是相关各方的法定义务。在此前提下,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不明,当然可以要求其清算主体提供相应的配合。从逻辑上看,如果不赋予法院这种权力,任何债务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逃避债务。如果债权人要求其承担责任,岂非要以清算为由再次起诉?但如果清算主体仍然采用自主歇业的方式逃避债务,债权人就陷进了反复起诉的怪圈。因此,法院发现上述情况应当要求清算主体在合理的时间内对该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并用企业的剩余资产偿还债权;清算主体不尽清算之责时,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其进行处理。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二、这类企业是申请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实际歇业。执行中,常会遇到被申请人以申请人已经实际歇业为由,称被申请人已经不存在,从而要求法院终结执行。笔者对这种做 ……(未完,全文共1178字,当前只显示70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企业终止后相关执行问题分析)
上一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体会 下一篇:略谈我国目前会计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