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代写文章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会员增值 | 欢迎投稿
点此下载此页快捷方式
标题: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关于我国蚕桑丝织事业的历史,前人已经发表过不少研究成果。章楷、史念海、夏鼐、周匡明、郭郛诸先生均有精湛的论文发表,另外还有几本有关中国纺织科技史方面的专著出版,基本历史情况已经比较清楚了。但笔者从历史地理角度来学习前人成果时,发现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明确,有的现象还有待深入探讨其原因,故不揣浅陋,草就此篇,以求正于专家同行。
  一、我国早期蚕桑丝织业的起源及其地域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事业的国家,似已成定论。抛开神话传说不谈,根据考古资料,迟至新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已经开始种桑育蚕,抽丝织衣了。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这个遗址属仰韶文化系统,由此有人认为公元前五千年我国已经有了蚕桑事业。但当时的考古报告记录得不清楚,因此不少同志对此持怀疑态度。待1960年山西芮城县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陶蛹,1980年在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遗址发现了二件陶蚕蛹后,大家感到山西夏县的半个蚕茧,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二、战国秦汉时代几个丝织业中心地区
  从战国至两汉,蚕桑丝织业是我国除粮食业外与国民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丝绵、丝织品不仅是皇室、贵族、显宦、富商等上层社会的衣着原料,也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丝织品的种类繁多,质地精良,产量也高,在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94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加会员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 
  更多相关文章: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
有关我国当前网上银行发展探索
有关我国当前货币调控基准利率选择研究
  另一处为卫国旧地,大约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亦为兖豫地区重要丝织业中心。《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国曾爆发“三匠”起义(有人认为即织、染、缝三匠),声势浩大,亦见其丝织业规模不会很小。《诗·卫风·氓》说过“抱布贸丝”,足证春秋时代卫国已有丝的贸易。《禹贡》兖州:“厥篚织文。”蔡沈传云:“织而有文,锦绮之属。”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织文是五色相错而有文彩者,先染素色之丝,间错而织成文也。”兖州在河济之间,正是卫国所在,蚕桑业有优良传统,且地处中原交通要道,商业贸易发达。战国时与定陶均为中原地区商业都会。故史有“富比陶卫”之说,当与其丝织业发达有关。
  (三)楚国旧地。楚国的蚕桑丝织业起源可能较晚,但后来居上。到战国时代,楚国的丝织业已十分发达。《管子·小匡篇》载,楚国“贡丝于周室”,说明楚已有质地精良的丝的生产。1957年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一批丝绢物,有各种颜色的绢和纹样繁褥的纹锦,如“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等,染织技术达到很高水平。1982年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出土的一大批丝织品,有衣物三十五件,按其织造方法和组织结构,可分为绢、绨、纱、罗、绮、绦、组八类,其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均前所未见。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已举世瞩目,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轻柔明光,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总重49克,以今日工艺水平衡之,也堪称奇迹。其他如丝织绣袍、彩绘帛书,均堪称绝世珍品。总之,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的楚地,已成为长江流域丝织业一大中心。
  (四)四川盆地。本区蚕桑业起源也很早。到了秦汉时代当地著名的丝织品是锦,天下无处可以匹比。杨雄《蜀都赋》云:“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紞繏*[纟+匪]*[纟+頁],*[纟+参]缘庐中,发文扬采,转代无穷。”《西京杂记》还记载:汉成帝曾令益州留下三年税输,为宫廷织造“七成锦帐,以沉水香饰之”。用一州三年的赋税制造一床锦帐,其精致豪华可以想见,亦反映饰织工艺水平之高。谯周《益州记》云:“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成都别称锦城由来于此。
  以上所述是战国秦汉以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蚕桑业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几个重要丝织业中心地区。从已有的资料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蚕桑虽然很发达,所产的丝质地也好,但丝织工艺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总的说来还不及齐鲁、兖豫、楚、蜀等地。
  三、魏晋时期我国蚕丝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蚕桑丝织业在原有基础上,无论生产规模和布局、产品的特色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东汉末年开始,全国按户抽调,所谓户调,即以绢、绵为对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下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西晋时户调“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北魏太和年间规定户调各随其土所出。其司、冀、雍、华、定、相、泰、洛、豫、怀、兖、陕、徐、青、齐、济、南豫、东兖、东徐十九州贡绵绢及丝。这十九州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见蚕桑已普及家家户户了。
  (二)当时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还是在黄河流域。曹魏时何晏《九州论》称道的是“清河缣、房子绵”。清河,即今河北清河;房子,今河北高邑。左思《魏都赋》提到北方名产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其他如赵郡(治高邑),中山(治定县)、常山(治正定)等郡都是盛产绢、缣。十六国后赵时邺城亦为一织锦。
  (三)长江流域丝织品最著名的仍是蜀锦。上文已述,西汉以来蜀锦生产已闻名全国。东汉末刘备入主四川,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锦千匹”。左思《蜀都赋》描述成都城内蜀锦生产时说:“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锦生产已成为蜀国国民经济中主要产业,国库所资,亦为出口的主要产品。诸葛亮教令:“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国向魏、吴输出商品即以锦为主。刘宋山谦之《山阳记》云:“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环氏《吴记》:“蜀遣使吴,赍重锦千端。”魏国也经常从蜀国得到蜀锦,品种繁多。魏文帝诏群臣曰:“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说明蜀锦产品在不断翻新,正是这种发达兴旺的反映。
  (四)蚕桑事业在地域上的扩展。战国秦汉以来蚕桑业主要分布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魏晋以来由于人口大徙迁,各地经济文化相互交流。《晋书·慕容宝载记》云:“先是辽川无桑,及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州桑悉由吴来。”时慕容廆占据辽东,与黄河流域的石 ……(未完,全文共5121字,当前只显示246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上一篇: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三要义”
下一篇:2011年度教师节演讲稿 爱

相关栏目:



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加会员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刷新此页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代写文章 | 本站帮助 | 汇款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序号:鄂ICP备18027574号-2

Copyright © 2002-2025 快文网 请记住本站域名fanwy.cn

本站会员客服:胡老师 会员客服微信号:fanwycn


〖代写专用微信号:W912986 代写专用QQ:524523809 代写专用邮箱:zyouxian@126.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