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此下载此页快捷方式 热门栏目: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
标题:新兴城市丧葬礼俗探索试析 |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特别是对占据重要地位的生死文化进行扬弃,在传承文明的同时,探讨一些适合社会发展的改革丧葬礼俗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基于笔者近几年来的工作和研究成果,侧重针对新兴的中小城市(县级区域)的丧葬礼俗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典型地区的经验教训,探索一个合理的改革方向和操作摸式,形成改革的路沿线图。文献综述虽然国内由于殡葬业界对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基于表面,可以应用的文化成果更少。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第十四条同样仅仅是要求:办理丧事活动,不得防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这样认为,现在的殡葬文化,尚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文明的程度。对于殡葬的定位,人们见仁见智、议论纷纭,各种论坛会议、书籍报刊、网络站点都有些许的探讨,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迹象。近几年来,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和需要,多次著文对殡葬改革尝试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也有所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工作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非常有必要对殡葬改革中的丧葬礼俗改革进行专门研究,总结分析形成理论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谓之它山之玉,借鉴之用。要研究丧葬礼俗,必须要对其中的一些基础概念进行明晰。所谓的殡葬,就是处理与死亡相关的事情。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死”字,是由一个活着的人跪在一个逝者面前构成的,“死”之最原初的含义实为“祭”,这本质上是由“死”向“生”的转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来,死者是没有任何的知觉和感觉的,是活的人来想像或承受所有的知觉感觉。所以,“死”引发的问题不是死者本人的问题,而永远是对着活着的人。人是一种会死的生物,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死亡是人之最恐惧的对象、最痛苦的结局。殡葬礼仪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减轻人类这种恐惧与痛苦,生者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慰籍。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在总体上看来,在政府的倡导和相关各界的努力下,应该说殡葬行业的发展是拥有良好的基础的,殡葬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我国当前_下的殡葬事业的发展还很不规范,各地自行其事,国家规范制约力也不强,各种负面的新闻屡见不鲜,群众正面评价不高,我国殡葬的行业发展环境正处在一个不够和谐的状态之中。社会舆论与行 ……(快文网http://www.fanwy.cn省略168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加会员 注册 登陆 用订单找账号 ……
(三)丧葬陋习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一是扰民。由于城市化的缘故,绝大多数群众普遍都是在家里、道路街巷、公共场所设灵堂停尸守灵。守灵时,敲锣打鼓,放哀乐,搭台唱戏,做道场。时间短的要三五天,长则半个来月,甚至有长达一个月以上的特殊对象。出殡时,场面甚是“壮观”,锣鼓、乐队中西结合吹打,游街围丧,大摆龙门阵,燃放鞭炮撒纸钱,送殡队伍少则几十来人,多则上成百上千人,车辆少则十来辆,多则上百辆。一些出殡的丧户在燃放的烟花爆竹长达一里地,现场烟雾弥漫,仿佛身处激战当中的战场,严重干扰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二是污染环境。现在的操作办丧事都长达三五天以上,由于在家操作没有完全的遗体保存措施,如果遗体的处理的不但将会传播疾病,影响群众的健康甚至是生命。而出殡时的燃放鞭炮撒纸钱等都影响了城市的卫生,污染了社会环境。三是浪费。丧事的大操大办,首当其冲的是钱财的浪费,据调查,目前的一般丧事动辄就需上万元,普遍要上十万,有的甚至花上几十、上百万元。这对还不十分富裕的群众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责。四是不法性。在很多个案例当中,一些政府机关人员的丧事大操大办当中涉及了利益的获取,在操办丧事的掩护下,借机敛收钱财。也有一些案例中,一些丧事操作人员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进行违法办丧,如逃尸土葬等。另外,丧葬礼俗一直游走在政府倡导和民间自发之间。一方面,我们行政管理部门传统上把祭祀活动一般都视为封建迷信,去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则又是许许多多完全不符合传统祭祀精神的祭祀形式大量出现,没人去管,也不知道如何去管。比如,有些人在出殡时请脱衣舞小姐来跳裸体舞,丧事大操大办,收取钱物“发死人财”;祭奠先人时,从烧草纸的冥钱到烧人民币形状的冥钱,到烧存折、别墅、轿车、小姐、二奶、伟哥,等等。这就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精神,不是“民德归厚”,而是“民德降低”了,带坏了社会风气。 二、针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丧葬礼俗问题的产生也跟其它问题一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当前丧事集中办理当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丧葬习俗根深蒂固,攀比炫耀心理日益膨胀。受传统思想文化、封建迷信等因素影响,千百年来遗留的丧葬习俗在群众中仍然根深蒂固。一是受几千年“入土为安”、死尽哀荣等礼俗的影响。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二是攀比之风严重,丧户抗不住家族和亲友乡邻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滋生了铺张、浮华之风,讲排场、盲目攀比、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或为尽孝道、或硬撑面子、或炫耀权势、或显示财富,一些人大搞“隆殓厚葬”;三是没有一套合理的丧事办理流程,丧户盲目听从从业人员的安排。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在丧事办理当中,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二是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滞后。民政部门虽然是殡葬管理的执法主体,负责规划、管理、指导、监督殡葬改革工作,但殡葬改革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单靠民政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长效机制难以落实。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就算整合了相关力量进行联合执法,但没有长效机制的执法是有局限性的,阶段性、突击性、运动式的丧葬礼俗改革工作,如出大殡联合执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管理期间出大殡、丧事扰民现象明显减少,管理活动结束后,出大殡、丧事扰民现象又重新反弹。而且,现行的殡葬管理法规还不完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难、管理难、成效差。在殡葬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致使出大殡管理成效不够显著,联合执法队伍经常化、制度化问题无法解决。三是对民间殡仪服务监管不足,对服务没有有效管理手段。殡仪服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古今中外,这块都是各类利益团体争夺的热门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基于管理的角度不同,法规、法条上对这方面都没有进行过明确的管理规定,致使民间殡仪服务市场无序发展,长久的放任,无所作为,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很多地方助长丧葬陋习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间殡仪服务人员的谋利行为,作为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包括三教九流人物,殡仪服务市场存在强买强卖、收费昂贵,纠缠骚扰、威胁恐吓,争夺地盘、圈地称霸等诸多问题,有些还为了争夺利益而大打出手,甚至组织逃尸土葬等。四是现有的丧葬礼俗给社会风俗造成了严重危险。丧葬礼俗当前的现象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一是加重了丧户经济负担,造成二次浪费。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群众负担,移风易俗。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好相反,丧事大操大办。丧户不仅没有从殡改中得到实惠,反而手续变多,办事不便,被人一些别有用心之心利用,加重了群众负担,增加?si榉常褐诙蚤朐岣母锊说执デ樾鳎欢堑贾路饨孕呕疃瘸鹿媛暗乃阑腋慈迹矣杏萦抑疲氲鼻肮菇ê托成缁幔ㄉ栉拿鞒鞘惺潜车蓝诘模蝗堑贾律缁岱缙浠担跋炝饲嗌桨谆纫幌盗虚朐岣母锕ぷ鳎锊坏浇谠纪恋刈试吹哪康模菜鸷α顺鞘械亩酝庑蜗螅踔粱嵊跋炝碎敫幕鸹实墓毯吞岣摺?br> 三、典型地区的经验教训 (一)基本情况××,地处××省东南沿海,是有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全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主城区人口20万,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是××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市殡葬改革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市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建立了全额事业单位的市殡葬管理所。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殡葬工作专管员。同时,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真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之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殡葬规范化文件,对殡葬改革政策进行了明确。1996年兴建市火化殡仪馆,1999年5月3日××市首先在平原地区的25个镇和3个乡实行火化,同年12月21日全市除海岛乡外全面实行火化。由于宣传深入,措施得力,推行火化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对逃尸土葬的一律予以强制起棺火化,截至2010年5月,火化遗体8万余具,火化率一直保持100%。推行火葬取得圆满成功,新的丧葬观念得到全市人民的认同。“青山白化”治理取得新成果,从1998年至今,10年多来共拆除违章坟墓7万多穴。2006年,规划全市生态墓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兴建和正在建设当中的生态墓地(公墓)达60余座。继遗体火化及墓葬方式改革工作推进后,从2005年开始,××正式把对丧葬礼俗的整治摆上议事日程,开展整治出大殡等丧事扰民行为。但在这场改革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的甚至是阻力,有时工作也有所反复。但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市区的丧事扰民行为基本得到了根治,在群众中取得了较好的口碑,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二)推进丧葬礼俗改革的主要做法。出大殡、丧事扰民等丧葬陋习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以来,××一手抓丧葬礼俗整治活动,一手抓丧事集中办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在市区成功推行丧事集中办理,丧事扰民现象得到根治,同时在所辖了几个人口密集的乡镇推开丧葬礼俗整治专项活动,3年来群众对丧葬礼俗改革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一是强化部门合力。抽调22 ……(未完,全文共12126字,当前只显示437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新兴城市丧葬礼俗探索试析) 上一篇:民政局关于“开辟六化路径、促进社会和谐”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区门(楼)牌标志管理暂行规定 相关栏目:城建 城建讲话 悼词殡葬 综合论文 |
| |||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代写文章 | 本站帮助 | 汇款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序号:鄂ICP备18027574号-2 Copyright © 2002-2025 快文网 请记住本站域名fanwy.cn 本站会员客服:胡老师 会员客服微信号:fanwycn 〖代写专用微信号:W912986 代写专用QQ:524523809 代写专用邮箱:zyouxian@126.com〗 |
![]() ![]() ![]() ![]() ![]() |